以下为赵启正在2012年以中国为主宾国的伦敦书展的两本英文书的新书发布会的基本信息:
4月17日,星期二
关于公共外交的东西方对话--赵启正新书发布会
时间: 上午 9 - 10点
地点: 伯爵宫Piccadilly Room
主持人: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总编辑黄友义
演讲者: 赵启正、柳斌杰, Willem Buiter, Michael Hoey
主办单位: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
协办单位: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CCPN)
会议程序:
9:00-9:05 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介绍出席嘉宾
9:06-9:10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发言
|9:10-9:15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赵启正主任发言
9:15-9:20 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布伊特先生(Willem Buiter) 发言|
9:20-9:25 利物浦大学副校长、英国学术院院士迈克尔•霍伊教授(Prof Michael Hoey)发言|
9:25-9:45 与嘉宾对话
9:45-9:55 与媒体问答
9:55-10:00 合影
语言: 英语(中英文同传翻译)
新书发布的书名:
嘉宾:
点击这里下载柳斌杰讲话
点击这里下载赵启正的演讲图示
点击这里下载霍伊教授演讲词
点击这里见CCPN的相关活动介绍
点击这里见官方网页信息(资料有限、未更新)
书展相关信息链接:
赵启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新闻发言人、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前上海市副市长和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详情点击以下连接:
跨国界对话: 公共外交的智慧
作者: 赵启正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2012年3月)
ISBN 978-7-5104-2558-5
赵 先生说自己是“由行而知”地认识到中国开拓公共外交的意义,本书烙下了他鲜明的个人印记,显现了他对公共外交理念的深入思考和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生动实践。 全书内容主要来自作者的亲身实践和体验,不是简单的文献集成,也不是实践的流水账,因而既可以增益学术思考,也可以提供实践参照。
在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公共外交作为政府外交的有力补充,正以其日益凸显的影响力,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重视。中国的公共外交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政府的积极倡导 及民众的热情参与下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其中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便可视为公共外交的两大精彩案例。可以说,公共外交已成为国家“软实力”的 一个重要参数。
本书收录了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与美、英、日、韩等国从事公共外交活动及研究的政界、商界、学界人士数十篇的谈话,多 角度、多层面地探讨了各国公共外交的现状及可资借鉴的经验。所有的对话内容均为现场实录,读者除了可以由此领略赵主任一贯的机智幽默的讲话风格外,更可从 中学到沟通的智慧与表达的技巧。
中国怎样沟通: 一个黄金时代的公共外交
作者: 赵启正
出版社: 外语出版社 (2012)
ISBN 978-7-119-07104-6
即使书中最短的篇章,背后也存在复杂的语境、重大的主题和纷繁的线索……本书堪称来自公共外交一线实践的经典历史文本。
本 书是赵启正先生近二十年在公共外交领域的所思、所言和所行的提炼,实际上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一些值得留下的片段或者影像。在本书中, 赵先生把对外传播理解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了对外传播研究的视野,提升了对外传播实践的标准,以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本书的首要价值是为相关 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历史的素材和案例。
赵先生说自己是“由行而知”地认识到中国开拓公共外交的意义,本书烙下了他鲜明的个人印记,显现了他对 公共外交理念的深入思考和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生动实践。全书内容主要来自作者的亲身实践和体验,不是简单的文献集成,也不是实践的流水账,因而既可以增益学 术思考,也可以提供实践参照。
第一部分:理论篇
第一章 中国进入公共外交时代
一、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
二、新型公共外交是全球和谐对话的网络
三、公共外交的民间力量
四、公共关系与公共外交的联系和区别
五、国际论坛——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
六、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的大舞台
第二章 国际舆论——国家发展的重要环境
一、以舆论赢“国缘”
二、高度重视舆论环境对国家安全的作用
第三章 新闻发言人制度
一、新闻发布是引导国内外舆论的有效方式
二、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进程和现状
三、新闻发布的形式和特点
四、优秀的媒体和记者是新闻发布的依靠
五、新闻发言人的基本素养
第四章 “塑造国家”与“传播形象”
一、国家形象的基础是国家的真实情况
二、向世界说明真实的中国
第五章 地区对国家整体形象的贡献
一、地区承担着国家的公共外交的责任
二、地区传播要特色鲜明
三、对外传播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
第六章 以文化为基础开展对外传播
一、文化是人类一切领域的DNA
二、文化的差异性普遍存在
三、文化差异造成传播障碍
四、通过对话寻求“有限共识”
五、以文化中的共性弥合差异
六、中国立场,国际表达
第七章 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力问题
一、国家力量是话语力的基础
二、熟悉西方媒体游戏规则
三、对外交流依据事实说话才有力量
四、国家修辞与国家关键话语的作用
五、国际政治对话的话语力博弈
第八章 翻译——跨文化之桥
一、改革开放在呼唤翻译事业
二、翻译工作的时代要求
三、通过翻译准确传播“国家关键话语”
四、造就强大的翻译队伍 83
第九章 互?网带来的外交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外交的兴起
二、网络时代公共外交面临的新挑战
三、兴利除弊是互联网建设的一大课题
第十章 中国文化在传播中增强生命力
一、民族的振兴需要文化的振兴
二、中国文化在传播中增强生命力
三、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存在“赤字”
三、开发中国的跨文化“产品”
四、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机遇与策略
第十一章 中国形象和“中国模式” 105
第二部分:实践篇
一、公共外交,人人有责——与吴建民大使论公共外交
二、把西藏的真相告诉世界——与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及其夫人多丽丝的对话
三、超越信仰,和谐对话——与美国宗教领袖路易·帕罗博士的对话
四、在危机的时候会出现新智慧--—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对话
五、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对佐利克演讲的评论
六、珍视历史,面对现实——在福克斯铜像揭幕仪式和“中美非官方高层对话”上的演讲
七、公共外交助推中日关系——在“北京—东京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八、历史的时针不要倒退——读若宫启文的《和解与民族主义》
九、建设开放有序的互联网——在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答中外记者问
第一是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
十、培养国际对话者——在几所高校对新闻传播专业师生的讲话
十一、阅读与人文精神——在“城市阅读,阅读城市”世博论坛上的演讲与对话
后记
赵启正教授于2012年伦敦书展推出了他的两本英文版新书。一本是《跨国对话: 公共外交的智慧》,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英文版, 外文出版社出版, 其中文版于2011年由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虽然赵启正出版了将近20本书, 他可能还不知道, 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向世界介绍中国》, 2005)和最后这本跨国对话一书的新世界出版社,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版了英文版的‘中国研究系列’, 其中包括费孝通的关于中国农村和小城镇等两本书。
近年来, 中国的社会科学开始引起全球的关注,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家长期努力的结果。在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研究系列’期间, 当时的英国社会学协会(BSA)主席、《社会学》主编马丁•阿尔布劳教授(Martin Albrow)|发表了几篇中国社会学者的文章。这是费孝通本人以及《江村经济》的中译本的翻译戴可景的帮助的结果。
上述《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翻译成英文时其书名有了很大的变化, 可直译为: 《中国如何沟通 ---- 全球时代的公共外交》(How China Communicates: Public Diplomacy in a Global age)。当书名的副标题里使用‘全球时代’时, 赵启正可能没有意识到‘全球时代’一词恰是出自马丁•阿尔布劳的《全球时代: 现代性之外的国家与社会》(The Global Age: State and Society Beyond Modernity|) (1996年)一书。阿尔布劳现在是CCPN首席研究员。最近, 他在题为“新世界秩序的中国理论”专着系列的建议中强调, 世界需要认真地对待中国人的思想。阿尔布劳将会很欣慰如果他知道赵启正的上述以“全球时代”为副标题的著作包括理论部分, 如跨文化交际中的话语权力。可惜他不一定会知道, 因为‘第一部分 理论’在英文版中被译成‘第一部分 概念’。
费孝通最大的愿望之一是希望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中国社会学或人类学的理论贡献能够被国际学术界所接受。如果说费孝通的著作主要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学科领域,赵启正的主要著作可以归类为国际关系学。这可能是为什么赵启正于2005年起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该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创办的第一家新闻教育机构,它集人大、燕京和北大三所大学新闻教育力量于一体, 包括传播系、广播电视系、广告与传媒经济系和新闻史论教学研究部。
阿 尔布劳和国外的许多学者可能也不知道, 受到费孝通本人的直接影响, 赵启正的书还涉及到社会学和人类学。这体现在他的早期著作《浦东奇迹: 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的一个案例》(2008), 它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学和人类学在浦东发展的应用性。当时,赵启正是上海城市副市长和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赵启正自2008年起担任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 院长,该院从事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制度、政策和理论问题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按照 “小机构、大网络”的原则组织跨学科综合研究,培养综合性高级人才,是服务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和区域发展的的学术智库。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赵启正能在这一领域能为读者推出新作。
赵启正还有着中国比较研究的视野,如他著有《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5年版),还有一部美国著名宗教领袖路易•帕罗博士对话录(《江边对话: 一位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 2005年版)。
总 之,以赵启正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的著作,可以作为了解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研究案例。虽然用社会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著作的学术性不太强,但是其特 定的学术价值可能为人类一般知识添加来自中国的社科元素。 如果我们能更多地了解到中国人如何思想,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如何运作,当我们把中国作为一个参照系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作比较研究时,将会更为给力。
在参加了他的上述两本关于‘公共外交’的新书发布会之后,赵启正与政协代表团赴罗马尼亚等国访问。回到英国后,赵启正等又展开了几项与‘公共外交’相关的专项活动。
4 月25日, 赵启正和政协外委会委员、北京大学袁明教授在英国上议院召开的‘中英软实力与创意产业论坛’发表演讲。该论坛是由英国议会跨党派中国小组、48家集团俱乐 部及西敏寺大学中国传媒中心联合主办。赵启正在论坛发表演讲,介绍中国公共外交,呼吁通过更多民间交流、文化互动来加强中英双边关系,促进英国了解一个真 实的、追求和平发展的中国。袁明教授认为,在中英之间进一步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公共外交概念可能比‘软实力’这样的概念更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
4月26日晚, 赵启正等参加了在中国驻英使馆举办的48家集团俱乐部一年一度的‘破冰者’颁奖大会, 赵启正获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破冰者”奖。| 奖励他为促进中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在致答谢辞时表示: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我们交往的基础是雄厚的。并且有48家集团这样了解中国的 英国企业界,这是我们最有信心的地方。我们这种合作是有广泛的市场,基于两国文化交流的基础,一定会获得成功。中英两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各方面交流与合作。
4月27日上午, 赵启正与政协代表团参观了V&A博物馆。在V&A博物馆主要是参观一个题为‘1948-2012英国设计: 当代的创新‘的一个'创意特展'(British Design 1948–2012: Innovation in the Modern Age|,3 月31日-8月12日, 2012)。 伦敦于1948年主办了二战后的第一届奥运会,战后的经济危机为城市复兴与重建提供一个平台。2012年英国再次迎来了奥运会,虽然这里的 情形完全改变,但精神依存。生长于英国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们通过‘英国设计1948-2012年’展览,追溯了建筑、物体、图像和创意的探索路径。在三个展 区分别展示了60余年来英国设计的变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英国文化中的颠覆性的冲动、以及英国的设计创新和创造力的领导地位;揭示了英国设计师 们如何回应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动力,从根本上型塑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下午,赵启正等一行参观了大英博物馆。在大英博物馆亚洲展区,赵启正向亚洲部主任司美茵女士(Jan Stuart)提出了一个问题|: 如果把中国展品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展品进行比较,会呈现什么特点。司美茵以青铜器为例,指出,中国展品的一个特点是用汉字来装饰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她又到 一个山水为主题的展柜,指出中国艺术家们用可种不同的材料表现同一个主题;她还指着一个看似普通的白瓷碗说,这只为皇帝特制的碗,只有在端着碗吃饭时的特 殊角度才能看到碗里面有一条龙。司美茵赞叹,这些展品表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含蓄和创新意识、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个观点为‘中国比较研究网‘在方法论方面的探讨|提供了新的依据。
赵启正对在英国的几天的访问用三个词作了一个概括:创新、创意和创造。其英国的‘三创’之旅、欧洲的传播‘公共外交’的破冰之行与伦敦书展所展示的‘中国道路’有同功异曲之妙,在方法论上,对中国下一个历史阶段的综合发展和对中国作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也不无启迪。
(韩志豪译)
点击这里进入英文相关网页